古人云:“民俗之厚薄,关乎天下之治乱。”推行移风易俗,需要新的文明理念的引领,需要久久为功的定力。
许多陈规陋习成因复杂,改起来不容易,特别是在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中,可能会出现一些碰撞和争议,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带有“热搜体质”的事件。这个时候,媒体应该站稳立场,抵住“流量诱惑”,以正确的“三观”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。
图源|上观新闻
一锤定音,不让谣言淹没真相。我们都知道,这是一个真相弥足珍贵的时代。每当有热点现象或事件出现,一些自媒体和一些“着急表态”的网友,常常只看到一个标题,等不及了解事件全貌,就开始评论转发,以致谣言流布。在移风易俗方面也是如此,一些人只凭自己的一时好恶就随便给一件事、一种现象甚至一个政策定性、下结论、戴帽子。此时,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要做移风易俗舆论引导中的“定音鼓”,成为群众青睐和信任的舆论场“主心骨”。
具体来说,媒体应全维度、全过程跟进报道涉移风易俗事件,第一时间刊发理性、客观、真实的报道,不让以偏概全、断章取义的信息在网上蔓延。
比如高价彩礼方面的报道,有些自媒体、社交平台、短视频平台对彩礼金额大肆渲染,却对当地女方回礼、置办大宗嫁妆等风俗一概不提,不仅让“降彩礼”的倡导不被认可,反倒加剧了男女双方的对立。这样的宣传看似句句是真话,实际上却是以偏概全,并不客观公正,也就难以获得广泛认同。
还有一些事件,虽然原本是假的,但对风气的影响却不容小觑。面对这类事件,媒体更应快速发声、及时辟谣。比如2023年年初,一匿名用户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准备结婚,但最终因为1888万元的天价彩礼而分手。消息一出,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。后经多家权威媒体跟进报道,证实为谣言,事件才得以平息。
事实上,信息越是鱼龙混杂,主流宣传越需要及时“一锤定音”,不让谣言淹没真相。
一身正气,不让“流量”淹没“正义”。目前来看,主流媒体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权威,在开展移风易俗相关报道时,主流媒体不能被流量助推的“舆论”所裹挟,要坚决抵制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各种不良言论、不当行为。
比如,部分地区有“晒彩礼”的习俗。许多自媒体和网民为博取眼球而转发传播,肆意评论,甚至演变成“地域黑”等闹剧,不仅带坏了社会风气,还助长了攀比之风。
作为主流媒体,要站稳立场,不做与革旧俗、树新风相悖的报道。同时,要将集体婚礼等一些移风易俗典型案例报道出来,营造不攀“彩礼”攀“感情”、不讲“排场”讲“文明”的良好氛围。
图源|图虫
一以贯之,既讲“道理”,又关照“情绪”。移风易俗关乎社会治理全局,在舆论引导层面,同样要有“全局”观念。
首先,聚焦全领域、全过程宣传引导。奢侈浪费、高价彩礼、大操大办、攀比炫富等问题需要持续关注,一点一点地从根本上改变思想观念、革除陋习。这就需要媒体宣传持续用力,既重引导,又重监督,坚持着眼“全领域”。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,“面子”心理、人情攀比之风兴盛,许多陈规陋习也更为根深蒂固,媒体的声量不能忽高忽低,要持之以恒树榜样、抓典型,摆事实、讲道理。
其次,发挥好全媒体矩阵的传播优势。移风易俗牵涉民生,与每一个群体、每一个家庭都有关系。要用好线上线下各种宣传阵地,用好文、图、频、影视、综艺、现场演出乃至社交平台话题讨论等各种表达方式,实现分众的、全面的传播覆盖。
再次,少讲大道理,多用同理心。世界上最难的事之一就是“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”,尤其是在普遍重视情绪价值的当下,如果不关注受众心理和情绪,自顾自地讲道理,是没办法让公众接受新观念、新风气的。
图源|图虫
移风易俗之所以难,是因为即使是旧风、陋俗,往往也关系到人们的“直接利益”,需要循循善诱、条分缕析地让人认识到旧风、陋俗的弊大于利,如此才能引导人们破旧俗、树新风。如果用“掀桌子式”的方法硬来,道理讲得连自己都觉得“理亏”,不能自圆其说,是没办法说服公众的。站在群众的视角看问题、想问题,才好找到报道的突破口,实现共情传播。
在这个过程中,县级融媒体中心能够发挥重要作用。一般来说,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受众群体精准,关注的社风民情也多与当地有关,报道的事件、推出的典型对受众来说更有接近性,传播的直接影响力也就更大。
除了直接推送图文、视频外,县级融媒体中心也可以策划一些“真人秀”栏目,或者举办一些线下活动,让群众喜欢的主持人或“乡土明星”出面讲故事,宣讲文明新风尚,延伸服务群众的触角,做强口碑宣传。
总而言之,“易俗”若要“润物无声”,“宣传”就应“春风化雨”。移风易俗急不来,宣传报道也得做扎实。只有把正面故事讲动听、反面案例分析清楚,真正让人心服口服,才能让破旧俗、立新风成为广泛共识。